各地都有哪些可以反映家乡文化的美食?
上海文化其实很多元,最早有纤夫的爱之码头文化,后来有十里洋场的海派文化,再之后又有精打细算的弄堂文化,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现如今的上海文化。我本想从各元文化入手,列举代表各种文化的美食,而恰恰如此,可能篇幅也不尽够,更遑论一个宏大、离散、又模糊的概念,让人看完对上海美食也不尽了然。
所以,我想到用“本帮菜”这一类美食随时间轴发生、发展的故事,来串联起大上海主流美食变迁的线索,让人对上海美食有个大致的了解。以下,是作为上海人对家乡美食的一次梳理、组织、与理解,不足之处,还望谅解!
壹|起源于码头文化
上海,最早又叫上海滩,与《上海滩》里赵雅芝和周润发漫步在外白渡桥上的浪漫、与诗意相对的,是十六铺码头上天青色烟雨中仍背负生存重担的码头工人们。彼时,在帝国资本主义的层层盘剥下,码头工人但凡能吃上一顿饱饭,便是一种奢侈。
这时,便有人用淀粉勾芡,倒上酱油、放点儿糖、撒点儿盐,弄得厚稠粘泞一点,拌着白米饭,无论有无肉沫三俩,囫囵下肚便是一顿大餐。这就是上海本帮菜“浓油酱赤”的由来,实在不是什么太值得炫耀的事情。
上海本帮熏鱼、本帮红烧肉、响油鳝糊,都是浓油酱赤的典范。尤其我最爱的响油鳝糊,鳝丝被裹在胡椒味儿甚浓的赤酱里,每一口都要用舌尖拔开而后才能舔到鳝肉类似纯精肉的香味儿。而待到鳝丝悉数被撩光以后,再用汤拌饭,每粒米饭上都糊着一丁点儿酱,米香里全是胡辣的肉汤香,呼哧下肚那叫是一个“下饭”,一般我都能干完三大碗白饭!
贰|发展于海派文化
上海,作为一个襟海带江的城市,在上世纪的海洋商业文明中,受到了时代的眷顾,发展成了如今的国际一线城市。期间,各位时代的弄潮儿,都非上海本地土生土长的原土著,徽商、浙商、洋商等,除了带来商业文明,也带来了八大菜系、及法餐、日料的典范。
于是乎,上海本帮菜师傅,也是挖空心思,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简陋本帮菜里,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,取长补短,将八大菜系、日料、法餐等国内外知名菜系中的刀工技法、烹饪方法、和料理工艺嫁接进本帮菜的做法中。
腌笃鲜,是本帮菜里的代表菜之一,这汤清清咧咧,奶白色中的极鲜,鲜有淮扬菜烹饪手法的影子;而这腌鲜肉中的咸肉,据说已有人用意大利帕尔马风干火腿或西班牙风干火腿替代,更有鲜肉***用的是德国猪手,笋呢还是江南春笋。所以,这一锅汤里真正是融了各地菜式精髓,是最具上海海派文化代表的必吃菜。
叁|精简于弄堂文化
上海人,三个字,并不能代表每家每户的经济情况,和全国诸多地方一样,这里也有富裕、有贫穷,有优渥、有简陋,总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。但是上海人,但凡有一点钱,一点喜,一点活络,就会想着法儿吃。这大概就是为何本帮菜,能一举跃升餐饮界大牛位置的原因之一。
个么,螺蛳壳里做道场,就是没钱的市井小民,也是要尽可能地变化三餐的。尤其以“***领头***”闻名全国的上海人,是既要面子,又要里子的存在。每家每户早晨的菜篮子,就是家庭主妇最早的攀比,谁家今天吃什么市鲜货,都要被拿来叨上一整天。所以,诸如“大鱼大肉吃腻了”,换换口味这种明显搪塞之词,在彼时的弄堂里,倒是有了市场。
比如,上海本帮菜的草头圈子,便是将苏浙一带的农家菜,草头最早是喂猪都被嫌弃的野菜,结果上海人佐以本帮菜的重油、少糖、再倒上一勺白酒,炒得叶落碧青,油光泛亮,然后出锅!一经面世,便被一抢而光,然后经历近一百年变迁,现仍然活跃在上海人的餐桌上,变成了一道必不可少的时令炒蔬!
肆|结语:不变的是精打细算
海派文化,会随时代的更替而变幻出千人千面的模样,而唯一不变的是,经时间沉淀下来,上海人骨子里基于精打细算的选择:又好吃,又登样,还有点名头,大概就是我们对吃的唯一诉求!
本期导读:各地都有哪些反映家乡文化的美食?
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美食,只要一提到这种美食就会想到是哪个地方,比如说提到北京,很多人就会想到北京烤鸭,炸酱面,提到新疆,会想到馕饼,提到山西,会想到刀削面,等等,这些都是代表本地美食文化的特色,也是当地的一种美食文化的标本。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武汉人,要说到反映武汉文化的美食,首推的就是早餐文化,也就是武***熟称的“过早”,代表性的像蔡林记热干面,老通城的豆皮,四季美的汤包等等.
武汉的早餐文化由来已久,一度被冠以“早餐之都”
香港美食大家蔡澜先生曾做客《舌尖上的中国2》节目,它是这样评价武汉的早餐文化的:
“处处的早餐文化,因生活优裕而处于消失之中,武汉的街头巷尾还在卖,我将之冠上早餐之都。”
可见武汉的早餐文化之繁荣,种类之丰富!下面就来谈谈武汉的热干面,豆皮和汤包。
1.热干面
热干面,武汉的特色美食,也是武汉饮食的代表。前有李包将面条煮熟,沥干,加熟油拌食而形成热干面,后来人蔡明伟将其传承并加以改进发扬光大,才有今天的蔡林记热干面
它的做法不同于凉面,也不像汤面。将面条煮到八成熟,拌油调匀摊凉,要吃的时候再在滚烫的开水中焯一下捞起,配以醇香的芝麻酱,再搭配各种配料,萝卜干,豌豆,榨菜,碎花生仁,香葱,香油,生抽等拌匀,吃起来香气扑鼻,食之有味,越嚼越香。
走在武汉的街头,如果你早起过早,能见到许多过早的人群,其中不乏一些人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热干面,有的站着吃,有的边走边吃。这也是武汉过早的一大特色。
2.豆皮
豆皮,最早的要数老通城,以做“三鲜豆皮”而闻名,被冠以“豆皮大王”。
***曾两次亲临老通城吃豆皮。这样评价武汉的豆皮:
“豆皮是湖北的风味,你们要保持下去”
“你们为湖北创造了名小吃,人民感谢你们”
可见豆皮的名气也不是吹的,它的美味也是经得起考验的。
我第一次吃豆皮,还是去户部巷游玩的时候,被称为美食一条街的户部巷,巷子里藏着武汉各种各样的特色小吃,豆皮就是其中之一。
它以绿豆和大米为主料,磨成浆水,在热锅中摊成博饼,加以煮熟的糯米,撒上肉丁,香菇,鸡蛋,碎虾仁等馅料,煎至两面金黄,煎熟后切成方形的块状。装在快餐式的纸碗中,端着边走边吃,味道鲜香,酥脆爽口。
3.汤包
来到武汉,汤包也是不能错过的,要吃汤包,当属四季美
四季美的汤包,是在苏式汤包的基础上改良而形成自己特色的汤包。
它的汤包以优质的肉皮冻,配以鲜虾仁,蟹黄,鲜肉,香菇等馅料,包裹在薄薄的面皮中,蒸笼蒸熟。打开一看,笼屉铺着一层薄的松针叶,汤包皮薄晶莹剔透,用筷子扒开,里面油汁饱满,食材吸收了汤汁的味道。吃的时,先是吸掉汤汁,再吃馅料和面皮,拌以酱汁,味道鲜香可口。
各地都有自己的美食特色,这种美食文化也不局限于本地
中国是美食之都,对于美食也是有自己的包容性,美食文化也一样。
好比面食流行于北方,米饭流行于南方一样,美食的传播在中国大地已经遍地开花,特色美食也在各地传播开来,充分凸显中国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对于自己家乡的美食,大家有什么看法呢?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!
我是个版纳人,但是说到反映家乡的美食,我想到的居然想到的是杭州的东坡肉,可能以前学习经常到杭州的缘故,所以今天瑛子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东坡肉
中国的历史,与吃有关的,大概就是东坡肉名气最大,伊尹是商朝人,太遥远了,而袁枚是清朝人,虽然他的随园食单流传至今,但没有一道菜是以杭州东坡肉
杭州东坡肉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传统名肴,属于浙系菜。东坡肉是以苏东坡的名字命名的菜肴
谈东坡肉就得从苏东坡被贬到湖北黄州时说起:「凈洗锅,少着水,柴头罨烟焰不起。待他自熟莫催他,火侯足时他自美。黄州好猪肉,价贱如泥土。贵者不肯吃,贫者不解煮,早晨起来打两碗,饱得自家君莫管。」这是他谪居黄州时写的<猪肉颂>,当时还没有东坡肉,只是说黄州的猪肉很好,也便宜,他很喜欢吃,贬到黄州时任团练副使,是个小官,很穷,发现了便宜也好吃的猪肉,写了这首诗,有趣的是,一大早就吃两碗红烧肉,难怪林语堂在写苏东坡传时,开宗明义地说,他是个千年来的天才。
苏东坡的命不好,官运亦差,经常被下放,最远还被放逐到海南岛,宋元佑年间,他第二次到杭州任职,当时的西湖,经常是一雨成灾,西湖本是调节排水的功能,多年来未清淤积,因而常有水患,苏东坡来了,发动民众共同疏浚西湖,在大功告成时,老百姓感谢他,赠送了大量的猪肉、黄酒,苏东坡就依照自己的想法,将猪肉,黄酒烧成了红烧肉,分赠给大家吃,这样可能因大家纪念,就成了东坡肉。
尊古法,切肉与工序都有讲究 东坡肉至今不变的是,一是猪肉的挑选,在杭州用的是金华地区的两头乌,这是当地特有种,即头与臀部皆是黑的,东坡肉用黑毛猪最佳,部位是带皮的五花肉,不用后腿,也不用胛心肉,调味用的是酒,这两样是不变的。
如果用东坡肉这名词,尊古法食谱,连肉的切法与工序都有讲究五花肉带皮切两寸正方,即六公分正方形,以黄酒先烧后蒸而出,以宜兴小紫砂锅,一份一个最佳,东坡肉与一般红烧肉不同,一般红烧肉,需带点咬劲,太烂有点吓人,而东坡肉就是烂而不柴、不油,配饭极佳
正规的东坡肉做起来太麻烦,而且肉的份量太少,做不出那个味道,东坡肉在台湾是绑个麻缐出的,要味道好,就可以选择蔺草来系,出菜时一掀盖,酒味里带着一股天然的草香,是否一定要绑绳子定型呢?也未必,我有一次在杭州,楼外楼吃的时候,并未绑任何绳子,肉未散型,味道一样好。
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,川菜里用猪肉是最多的,也叫广大教主,成都有家百年老卤店,叫盘飧市,门口的对联是:百菜还是***佳,诸肉还是猪肉好。苏东坡终其一生未回到家乡,而东坡肉却是从杭州扬名到全中国,留传至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