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上有哪些关于美食的梗?
自古美食美酒形影不离,我来说个关于酒的历史典故吧。
“何以解忧,唯有杜康。”相信大家对这句话都不陌生。可能大部分人都知道杜康是一种酒,杜康酒,但很多人却不知道,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“酿酒始祖”。
据《说文解字》中记载:"杜康始作秫酒。又名少康,夏朝国君,道家名人。"秫就是高粱,从这里可以看出最早是由杜康酿造出了高粱酒,并由此被后世尊为酿酒的始祖,后世多以“杜康”借指酒。
杜康姓姒,又叫少康,为夏朝的中兴之君。当时少康流亡于虞氏,生活艰苦,用秫秸做扫帚、做簸萁,并在这个过程中发明酿造了高粱酒。历史强称之为“少康初做秫酒”。
三国时曹操对杜康酒情有独钟,写下“何以解忧,唯有杜康”的千古名句,可见杜康酒无疑是一种美酒。可惜随着时间的流逝最初杜康酒的酿造方法早已失传。1968年,河南洛阳市组建杜康酒厂,1***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之后,在宴会上说:"天下美酒,唯有杜康。"之后周总理提出" 复兴杜康,为国争光",1***5年和1***6年汝阳杜康酒厂和白水杜康酒厂建立,杜康酒得以发扬光大。
何以解忧,唯有杜康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,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佛跳墙
关于佛跳墙有两个说法
说法一
清朝道光年间,福州官钱局的官员宴请福建布政使周莲。席间有道叫做“福寿全”的菜、是用鸡、鸭、羊肘、猪蹄、排骨、鸽蛋等以慢火煨制成的。周莲吃后很满意。回家后即命厨师郑春发依法仿制在原菜基础上,减少了肉类用量,又加入了多种海鲜,使成菜内容更加丰富,鲜美可口。后来,郑离开布政使衙门,到福州东街上开了一家“三友斋”菜馆(今福州“聚春园“菜馆的前身),在一次文人聚会的筵席上送上此菜。文人们品后纷纷叫好,有人即席赋诗曰:“坛启荤香飘四邻,佛闻弃禅跳墙来。”从此,这道菜就叫做“佛跳墙”。
说法二
据费孝通先生记,发明此菜者乃一 帮要饭的乞丐。 这些乞丐拎着破瓦罐,每天到处要饭,把饭铺里各种残羹剩饭全集在一起。据说有一天,有一位饭铺老板出门,偶然闻到街头有一缕奇香飘来,遁香而发现破瓦罐中剩酒与各种剩菜倒在一起。这位老板因此而得启悟,回店以各种原料杂烩于一往,配之以酒,创造了佛跳墙。
您好,其实历史上有很多关于美食的梗,我来跟您讲几个。
白起肉
当年白起坑杀了四十万的赵军,所以当地人恨不得把白起的肉生吞活剥了。所以就发明了白起肉这道菜,由于当时穷,所以只能用豆腐代替。所以当地人把豆腐切块烧着吃就名曰吃“白起肉”。
东坡肉
这个就和白起肉的由来完全相反了,大文豪苏轼虽然官场不顺。但他在宋朝也是一个鼎鼎有名的美食家啊,东坡肉其实就是红烧肉,后世为了人纪念苏东坡所以就命名了红烧肉,在如今四川、湖北、浙江都有传承。
东坡肘子
这也是和苏东坡也是有故事的,听闻苏东坡做的肘子也是经苏轼改良过的。如今在四川一带都有卖。
当然还有很多很多历史上有名的美食梗,端午粽子,中秋月饼等等等等,中华历史源远流长,多多旅行,还可以了解更多更多的地方特色,感谢您的阅读。
这是我家乡的美食菜梗
宁远血鸭
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后,太平军打进了永州宁远,当地的老乡响应天王,分分杀鸡杀鸭劳军。因为杀鸭子拔毛比较繁琐嘛,这边还没准备好大锅饭,那边天王就要到了,这就当误了大军开饭,厨子们吃罪不起。一个老厨子就想了个办法,把鸭血在出锅后淋上去,这样就可以通过黑色的鸭血把鸭肉上的短毛掩盖住。洪秀全和其妹妹洪宣娇吃了这道菜觉得非常好也合适,问厨子这道菜叫什么菜,厨子一下也说不出来,然后洪宣娇就说:就叫宁远血鸭吧!
自古以来,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,说明美食无论是在当代中国还是以前的各个朝代都有很主要的地位。历史上的关于美食的梗还是挺多的。
历史上比较出名的被人们所熟知的美食梗,恐怕要数东坡肉。
1.东坡肉
东坡肉相传为北宋词人苏东坡所做,相传苏东坡赴任徐州知州时,洪水围困徐州,苏东坡和全民百姓抗洪筑堤保城,经过七十日夜的奋战,终于保住了徐州城。人们为了感谢苏东坡抗洪指导有方,纷纷杀猪宰羊,上府慰劳感谢,苏东坡推辞不掉,收下后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,回赠给百姓,百姓尝了之后,觉得此肉肥而不腻,味道极好,一致起名“回赠肉”,也叫东坡肉,之后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任职,自己开荒种地,做红烧肉,自己把肉的做法写到书里,进一步让人们熟悉了东坡肉,流传至今。
2.臭豆腐
臭豆腐的由来说法有好几个版本,今天就说一个版本,朱元璋出身贫寒,年少时,一次饥饿难忍,拾起人家丢弃的过期豆腐,拿油煎一煎,后吃了,那种味道朱元璋一直记得,后来他当了军事统帅,军队一路胜利,高兴之余,让全军一起吃臭豆腐,臭豆腐的美名才广为流传下来。
3.宋嫂鱼羹
相传宋高宗乘船游西湖,命人买鱼放生时,在叫卖声中发现了正在卖鱼羹的妇人宋五嫂,在西湖边做鱼羹为生,宋高宗上船,吃了她的鱼羹,觉得味道非常好,并念其年老,赐予黄金,从此“宋嫂鱼羹”声名鹊起,百姓纷纷购买。
如果觉得我的总结还不错,记得点赞加关注哦@接地气小宇
关于写美食的排比句有哪些?
我是陈新华,一名美食爱好者,我来回答这个问题。
金庸曾说,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当推汪曾祺和邓友梅。汪曾祺在自己的作品中不下于三百次提到了和吃有关的话题,比如《汪曾祺谈吃》《故乡的饮食》等等。
汪曾祺游走大好河山,尝遍祖国美食,不仅会吃会做更能写。汪曾祺笔下的食物字字锦绣句句生香,有形有色有滋有味。
李白有美食的排比句子:烹羊宰牛且为乐,会须一饮三百杯。苏东坡有句子: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。王翰有诗句:葡萄美酒夜光杯,欲饮琵琶马上催。杜甫有句子: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。苏轼还有:不俗又不瘦,竹笋焖猪肉。
以上这些都是先贤大儒风流名雅的美食句子,网友们也是当仁不让锦句迭出,自古头条出人才,吃货文章更出彩。
吃货甲写:剁椒鱼头烤鸭,糖醋排骨对虾,水煮肉片凤爪,肉串鸡架,溜肥肠炒豆芽。
吃货乙写:红烧肉,黄藤酒。满楼春卷炸鸡柳;半夜冷,没存货,一怀凉水,半个苹果,饿,饿,饿!
吃货丙写:虾滑送春归,鱼丸迎春到。已是菠菜冻豆腐,犹有肥牛俏。俏也芝麻酱,还有香油料。待到酒足饭饱时,你在丛中笑。
吃货丁写:鹅,鹅,鹅,曲项让我捉。拔毛再卤水,成盘摆上桌。
诸君各位,看了吃货们的美食句子,会不会口齿生津,馋涎下滴。当满腹文***的吃货遇上风花雪月的美食,便成就了一段不同凡响的人生。
在古代有很多关于美食的诗词,你喜欢哪首?
今天和吃干上了。这事不赖我,“民以食为天”。
关于美食的古诗词很多,我喜欢其中的两首。
第一首:
惠崇春江晚景
苏轼
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。
蒌蒿满地芦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。
这首诗写的是春江晚景:几枝桃花灿灿开放,鸭子们在春江中嬉戏,只有它们最先知道江水变暖了。蒌蒿满地,芦芽正短,此时,正是河豚肥美的时候。
这首诗写得很美,春光灿烂,生机盎然。里面提到的美食:河豚。
据说河豚味极美,每年都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品尝它的鲜美。因为它的内脏有剧毒。可有许多人不惧,可见河豚很好吃。
我喜欢的第二首关于美食的诗是范仲淹的:
江上渔者
范仲淹
江上往来人,但爱鲈鱼美。
君看一叶舟,出没风波里。
这首诗写的很直白,读者一眼就能看懂。可是,直白中蕴藏着浓郁的味道。都知道鲈鱼的鲜美,谁又晓得打渔人是冒着生命的危险,站在一叶小舟里在惊涛骇浪里穿梭,出没,才打到这好吃的鲈鱼。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渔者的深深同情。
诗反映生活,这两首诗都是生活的写照,里面寄托了诗人的真挚之情,所以我喜欢这两首诗。
无竹令人俗,无肉使人瘦,不俗又不瘦,竹笋焖猪肉。据说这是苏东坡贬谪黄洲时写的一首诗,俗中有雅,雅中有俗,幽默风趣。
在北宋时要四品以上的官才能吃牛羊肉,四品以下只能吃猪肉,(或许也可以吃鱼、鸡啥的)。苏东坡在黄州任副团练使,相当于现在的武装部副部长,从八品,远远不够吃牛羊肉的资质,只能吃猪肉。
苏东坡乐观开朗,贬谪之中也能自找乐趣,享用美食当然是一种乐趣了。他既能大雅,也能大俗,有一种亲民感。还写过一首巜猪肉颂》,通俗易懂,为世人传颂。
净洗锅,少著水,柴头罨烟焰不起。待他自熟莫催他,火候足时他自美。黄州好猪肉,价贱如泥土。贵人不肯吃,贫人不解煮。早晨起来打两碗,饱得自家君莫管。
这首诗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猪肉的做法,猪肉的地位,行情,价值。最后两句充分表迖了作者豁达的人格品质。
绿水饭香稻,青荷包紫鳞。/唐・李颀《渔父歌》
饭抄云子白,瓜嚼水晶寒。/唐・杜甫《与鄠县源大少府宴渼陂》
饭粝添香味,朋来有醉泥。/唐・杜甫《孟仓曹步趾领酒酱二物满器见遗老夫人》
粥香饧白杏花天,省对流莺坐绮筵。/唐·李商隐《酬寄饧粥》
饭香贫始觉,睡味老偏知。/宋・陆游《用短》
这里就不得不提苏轼和陆游两个吃货了。
苏轼最好的美食诗词当属这首《浣溪沙》
细雨斜风作晓寒,淡烟疏柳媚晴滩。入淮清洛路漫漫。
雪沫乳花浮午盏,蓼茸高笋试春盘。人间有味是清欢。
斜风细雨的天气,烟笼着柳树和沙滩,洛水远远的流入淮河。伴着新煎的香茶,时令的鲜蔬,人生最美的还是清淡的滋味啊!
这首词妙就妙在最后一句。作这首词的时候,苏轼已经近五十岁了,少年时名动京师,中年时下地方任政,后又因乌台诗案被贬谪,人生的滋味已经被苏轼咂摸出大半了。这首词,既是写美食,又是语人生。
苏轼这一生可以说跌宕起伏,几遭贬谪的他一辈子都在行走,脚步遍及九十多个城市,他把“吃货”的精髓发挥到极致,走到哪吃到哪。
在黄州他做《猪肉颂》:
“洗净铛,少著水,柴头罨烟焰不起。待他自熟莫催他,火候足时他自美”
在海南他吃荔枝:
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
看惠崇画的春景图,他想着河豚:
“蒌蒿满地芦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”
远谪惠州他买不到肉,就去买羊骨头:
“骨间亦有微肉,煮熟热洒漉,随意用酒薄点盐炙,微焦食之,终日摘剔牙綮,如蟹鳌逸味”
最绝的是他还写过一首《初到黄州》
自笑平生为口忙,老来事业转荒唐。
长安绕郭知鱼美,好竹连山觉笋香。
逐客不妨员外置,诗人例作水曹郎。
只惭无补丝毫事,尚费官家压酒囊。
在长江边上对着鱼流口水,对着山想到的都是笋的香味,这得是有多馋啊!
同为宋代文人的陆游,同样是个对吃大有研究的人。余诗九千多首,其中有不少都和美食有关。比如像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这种金句,也是他去吃了顿农家乐之后写的。
这位大诗人写买菜:
南市沽浊醪,浮螘甘不坏。
东门买彘骨,醯酱点橙薤。
(南市打上一壶飘花甜酒东门买点排骨配上橙皮韭酱)
也写做菜:
白鹅炙美加椒后,锦雉羹香下豉初。
箭茁脆甘欺雪菌,蕨芽珍嫩压春蔬。
(烹饪白鹅要加花椒,烹制鸡肉得配豆豉。新笋比雪菌还甘甜脆爽,蕨菜芽比春天的新蔬还鲜嫩)
还写下了吃货的经验:
“牛尾膏美如凝酥,猫头轮囷欲专车。
黄雀万里行头颅,白鹅作鲊天下无。
浔阳糖蟹径尺余,吾州之蔊尤嘉蔬”
(牛尾巴和酥油一样香醇,吃过不可计数的猫,猫头都可以装一个仓库了。飞得远的黄雀、腌渍的鹅肉、浔阳江的体积巨大的螃蟹,我家乡的蔊菜都是天下少有的美味啊!)
苏轼和陆游的仕途都不算顺利,但是两位诗人随缘知乐,每一首美食诗句,都是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热爱生活的体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