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食故事甑糕的由来?
甑糕,是由3000多年前西周时期王子专用的食品“糗饵粉糍”演变而来的。“粉糍”是在糯米粉内加入豆沙馅(古时叫豆屑末)蒸成的糕饼,吃起来有豆香味。及至唐代,才发展为枣米合蒸。唐尚书令左仆射韦巨源宴请中宗皇帝的“烧尾宴”中的“水晶龙凤糕”,和现在的甑糕一脉相承。
而蒸甑糕的容器“甑”,起源可以上溯到黄帝时期。据《古史考》记载:“黄帝始作釜甑,火食之道始成。”到了新石器时代,又有了“陶甑”,商周时代发展为“铜甑”。铁器产生后,“甑”又由青铜改变为铁制。从此“铁甑”世代沿袭,流传至今。
你最喜欢吃且带有故事的美食是什么?有什么故事可以分享吗?
我小时候生活在湖南省一个小县城里,湖南自古就有“鱼米之乡”之称,物产丰富;我记性里最爱的美食就是一道湖南经典家常菜“辣椒炒肉”。在湖南农村,每家每户自家的菜园里,都会种植辣椒。辣椒对于湖南人来说,就像做菜不能缺盐,做米饭不能缺米。如此重要。而湖南当地独特的气候,种植出来的辣椒,肉实饱满,香辣可口。
上初中那会,因为父母工作忙,我就开始了寄宿生活。一个礼拜回家1.2次。每当学校饭菜不可口时,我就会让妈妈送一份“辣椒炒肉”。这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,每当我不知道改吃什么的时候,来一盘“辣椒炒肉”,瞬间勾起我满满的食欲。
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下,湖南“辣椒炒肉”的正宗做法:
食材:湖南当地辣椒200g(现在市场上好多柿椒、大青椒、线椒、螺丝椒等品种,都不正宗的,建议某宝上进行购买)、五花肉(瘦肉为主,稍带肥肉)250g、蒜、青蒜2根;
步骤:
1、肉切丝,如果不喜欢吃肥肉,就分开切,肥肉炼油,瘦肉小炒;如果不介意肥肉,可以一起切成薄片;青椒切丝;青蒜切断,蒜头和蒜叶分开;
2、起锅炼油(要自己炼猪油,才最好吃),放入蒜进行爆香,放入猪肉;大火进行翻炒,等肉泛白,稍泛黄,装盘备用;
3、锅里留点油,如太少就加点油,油热倒入辣椒和青蒜白;进行翻炒,炒至7分熟时,倒入之前的猪肉,翻炒几下,再放入青蒜叶,最后放入盐、生抽(一点),鸡精;
4、出锅装盘;
温馨提醒:1、有不少家庭还喜欢加入豆豉;那如果要加入豆豉的话,在炒辣椒时,就加入;
1、如果你不能吃太辣,切辣椒时,去籽;或者炒辣椒炒久一点;
2、一定要大火。但是注意要不停翻炒,不能糊了,如果太干可以适当加一点点水;
写到这里,我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,辣椒炒肉我的最爱,也是我妈妈对我的爱,我的乡愁。
宋朝苏轼有一首诗《寒具》,
纤手搓成玉数寻,
碧油煎出嫩黄深。
夜来春睡无轻重,
压褊佳人缠臂金。
这首诗描写的“寒具”即现在街边巷角经常能见到的“馓子”,也是我很喜欢吃的美食小吃。
我们这里老大爷卖馓子,一斤要6至12元钱不等,因为做馓子的面粉不同,有用普通面粉即我们平时吃的中筋面粉,也有用糯米粉的,还有的用精品面粉,根据成本高低定价。
但苏轼的这首诗《寒具》却不是馓子由来的地方。
馓子是人们为了纪念“割股充饥”这个成语故事里的主角介子推才发明的。
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早年落难,被父亲兄弟追杀了19年,那段时间里经常四处躲藏逃窜,在逃到卫国的时候,重耳因为饥饿向农夫乞讨食物,却被农夫们拿土块戏弄了一番,最后在他快饿死的时候,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做成汤给他充饥,他才能活下来最后创下了一番大事业。
重耳复国成功后做了晋国国君,介子推不愿意和那些因为追随重耳而自恃功高的臣子们为伍,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。
后来晋文公论功封赏群臣,因为介子推当时托病在家,重耳竟然把封赏介子推的事忘了。
介子推对这件事并没有太在意,后来他背着老母亲隐居到绵山中去了。
介子推当时有一个邻居解张,为介子推抱不平,写了封书信趁半夜挂到了城门上。
“龙失其所,周游天下,众蛇从之。龙饥乏食,一蛇割股。龙返于渊,安其壤土。数蛇入穴,一蛇于野。” ——来源于百科
晋文公看到这封书信才想起了介子推,觉得自己忘恩负义,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,听说介子推隐居到了绵山,亲自跑到绵山去找,可是很多天都没找到介子推的踪影。
晋文公后来想了个办法,让人放火烧山,想要逼介子推出山,可是等火把山烧尽了,介子推也没有出来。
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与他母亲的尸骨,重耳看到后大哭了一场。
命人把介子推葬在绵山,并给绵山改名为介山,以警戒自己的过错。把介山所在地起名为介休,意为介子推休息之所。
介子推抱树而死以后,人们为了纪念他忠君爱国的精神,会在寒食节(即如今的清明节)禁火三天,连饭都不做了,于是便发明了馓子作为寒食节期间的快餐食品, 馓子即苏轼诗中的“寒具”。
下面是我自己在家做的馓子,酥脆美味,泡粥泡汤泡牛奶都很好吃。
大家好,我是小凤姐,今天给大家讲述我的家常美食:巴盟面精
面精又称酿皮、凉皮,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,是我国具有代表特色的一道美食。
而在我的家乡富饶的巴彦淖尔,人们赋予这道美食一个通俗的名称:面精;说起这家乡的面精,就不得不赞美一下了,它晶莹剔透,白的结晶,而当撒上事先准备好的红油调料后,它又红的诱人,看上一眼就让人馋涎欲滴,当一碗做好的凉皮放在你面前时,它那鲜艳的色泽和诱人的味道,时时刻刻在***着你的味蕾,让你情不自禁的就会说一句:“啊!好香啊”,然后迫不及待的拿起筷子将其搅拌均匀,让每一条面精都粘上那红彤彤的蘸料,一口爽心爽嘴的面精入口,那种感觉已经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了,品尝过它的人,无人不赞叹它的美味。
记得当初还在乌拉特中旗生活时,在我家的附近就有一家特别正宗的巴盟面精,时隔多年,他家的名字早已变得模糊,而他家的味道却在脑海中久久不能忘怀,记得当时每天晚上回家的途中,都要去他家买一大碗。到家后熬点小米粥,喝上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粥,再吃上一碗筋道的面精,一天的疲惫在这一刻仿佛就全消失了。
平时家常便饭时,要整一碗,逢年过节时,还要整一碗,走亲访友时,更要整一碗,以至于每次去其他地方的亲戚家时,都要提前和我打声招呼:“哎,给我带上一碗你们那的面精哇,又馋的不行了” 可能大家觉得我说的有点夸大,可事实就是这样,巴盟的面精就是这么有魅力和征服力,在内蒙的西北地区,巴盟面精这四个字,都是***人味蕾的一道名词,谈论起它时,都得时不时的咽咽口水,都在感叹,世间美食,总是让人欲罢不能。
后来,离开了多年生活的乌拉特中旗,再也很难品尝到当初的那种美味面精了,虽说市场上也卖着各种各样的面精,也有打着巴盟面精的旗号的,我也都买过,品尝过,可无论哪一款都没有当初在中旗的那家美味,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家乡的面精前面要加巴盟的原因吧,因为一般其他地方做不出那种味道来。
而现如今正宗的巴盟面精越来越少了,当初家乡的大街小巷里,随处可见的美食,现在也慢慢销声匿迹了,想找一家好吃正宗的,还得打问一下当地的久居户,才能找到。我多么希望还能回到十多年前,再回到当初生活的地方,再去品尝一次当年那美味的面精
我是小凤姐@小凤姐教做菜 ,每天给大家分享一道家常菜的做法,有想学的朋友可以关注我